“無人商店”是個老話題,目前要解決的依然是成本問題。
為了緩解日本零售業人員短缺困擾,日本經濟產業省(發展日本經濟與產業的行政機關)提出要大力建設“無人商店”,希望在 3 年內,也就是 2020 年東京奧運會前將“電子標簽”在日本零售業投入使用。
和傳統掃描器需要一件一件地“掃過”條形碼的做法相比,RFID(無線射頻識別)識別器即使看不到電子標簽也可以讀取信息,也就是說將購物籃放在掃描界面,可以瞬間同步完成所有的商品累積金額計算。
除此以外,條形碼如果被弄臟或損壞就無法讀取,電子標簽則不存在這個問題。
電子標簽還擁有動態的讀寫容量,而條形碼只能識別制造商和產品,無法識別單獨的貨物。比如說,每一只同類型的果汁盒上的條形碼都是一樣的,而電子標簽可以鑒別和管理哪一盒果汁會先過保質期。因此這一技術最早被使用在庫存管理環節。
2004 年,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公司要求其前 100 家供應商,在 2005 年 1 月前向其配送中心發送貨盤和包裝箱時使用無線射頻識別(RFID)技術,2006 年 1 月前在單件商品中投入使用。
這在當時被認為是非常超前的概念,很多供應商都認為要在那么短的時間內實現大規模使用是不可能的。專家估測,2005 年到 2007 年,沃爾瑪供應商每年使用了 50 億張電子標簽,每年可節省 83.5 億美元。在美國,在庫存管理上電子標簽已經被大型零售商普遍采用。
對于日本零售業來說,降低電子標簽的研制成本是目前最迫切的問題。從一開始,電子標簽的價格大概是條形碼的 100 倍,在進入 21 世紀后,電子標簽的成本終于從 1- 2 美元之間降至 20-75 美分,變動主要取決于采購量。
目前 1 枚電子標簽的成本達到 10-20 日元(約合人民幣 0.66-1.32 元)。日本經產省希望通過擴大使用,到 2030 年之前降至每枚 1-2 日元。
為了實現這一目標,日本經產省將零售企業、收款機和標簽企業的產業上下流公司全都聚集起來,建立專項合作會談。希望先將羅森便利店作為試點單位,然后再推廣到超市等零售商戶。
2007 年,在日本經濟產業省的主導下,全家便利店曾經在東京池袋店實驗過電子標簽,店內所經營的 800 多種商品,都在生產工廠貼上了 2 厘米的四方形 IC 標簽。與從前的做法相比較,大約可以縮短一半的結賬等候時間。
但對于出售小件商品為主的便利店來說,最大的依然是成本問題。如果商品是 TV、DVD 和視頻游戲,電子標簽的成本算不上什么,但是分攤到手紙、牙刷這樣的小物件來說,集裝箱和托盤上有沒有電子標簽,對最終的銷售成本影響卻非常大。
除此之外,目前世界上還沒有零售商實現真正的“無人商店”,即使擁有再先進的機器也離不開人。在歐美、澳大利亞零售商店的無人自助售貨通道,也都會在機器附近設置一兩位服務人員,一方面是幫助購物時碰到困難的顧客,一方面也是一種無形的警示作用。